7 月 12 日消息,據《新民晚報》10 日報道,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毅、副主任醫師趙逸凡團隊開發并驗證了一套特殊算法,可通過標準 12 導聯心電圖波形高精度識別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變血管。
相比公眾日常使用的通用型 AI 大模型,十院專家開發的這一 AI 垂直應用類系統專注于心電圖波形解析,通過大量“投喂”高質量的原始診斷數據,使得該系統在心電圖波形的識別速度、準確度、靈敏度、特異度等方面均表現優異。
相關研究發表于《英國醫學雜志-數字健康與人工智能》。未來,該系統將對高危人群和術后患者進行高效預警,早期識別心梗,降低心梗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的發生風險;還可能針對基層醫院及心梗救治經驗不足的醫院,可提高院內急診 / 胸痛中心對急性心梗的識別能力,改善心梗患者預后。
IT之家在報道中獲悉,AI 在心電圖波形解析上表現優異:
在“高質量教材”(內部訓練集)的學習中,算法診斷左前降支(LAD)、右冠狀動脈(RCA)、左回旋支(LCX)的靈敏度分別為 92.4%、93.2%、99.7%,特異度分別為 99.7%、97.4%、95.8%;
在“模擬考試”(內部測試集)中,算法診斷 LAD、RCA、LCX 的靈敏度分別為 91.6%、75.1%、97.0%,特異度分別為 96.0%、95.8%、88.8%,其表現優于心內科醫生和目前已投用的心電圖算法;
在“期末考試”(外部測試集)中,算法診斷 LAD、RCA、LCX 的靈敏度分別為 72.0%、90.5%、92.9%,特異度分別為 94.3%、92.4%、91.2%。
據張毅介紹,未來的臨床實踐中,該 AI 系統在四大方面具有深遠的臨床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。
可穿戴,可集成于院前急救設備或可穿戴心電監測儀,為高危患者提供早期預警和病變血管的初步定位;
提效率,在患者轉運過程中即可預先識別“犯罪”血管,有助于醫院導管室更精準地準備器械和制定手術策略,從而縮短患者從入院到冠脈復通的時間;
促精準,提升冠脈左回旋支(LCX)阻塞識別率,彌補當前臨床實踐中 LCX 識別困難的短板,減少遺漏和誤判;
強基層,賦能基層醫療,在資源有限或心內科醫生經驗相對不足的基層醫院或偏遠地區,該系統可作為強大的輔助診斷工具,提升 STEMI 整體救治水平。